说到苗族银饰,朋友们是不是和我一样,第一反应出来的画面就是图片里的样子。记得以前念书的时候,我有一位同学就是苗族的,当年也是好奇心重。逮着人家问了不少关于苗族的银饰和服饰的事情。
据那位同学说的,她们那里女孩子都会有一套出嫁时穿戴的银饰,从头饰到手上,身上戴的全部都有。虽然是现在这个时代,她们不一定穿戴,但是一定会有,因为那是传统,银饰在她们的历史里年代也算是相当久远的。

根据资料,贵州少数民族有关银饰的记载首次出现是在明代郭子章的《黔记》中。这之后的史料记载也越来越多,如“富者以金银耳珥,多者至五六如连环”“妇人盘髻,贯以长簪,衣用土棉,无襟,当服中孔,以首纳而服之”,妇女“服短衫,系双带结于背,胸前刺绣一方,银钱饰之”“未娶者以银环饰耳,号日马郎,婚姻脱之”等。
朋友们注意到最后一句了吗?在当时苗族同胞是以“银环饰耳”来做“未娶者”的标识,以此区分婚否,也就是说,很早的时候,苗族同胞的银饰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习俗功能。
到了清代,银饰种类就更多了,而且逐渐得到普及。不仅不同性别皆有佩戴,而且不拘老少,不论贫富,都以佩戴为荣。有较贫困者实在戴不起手镯的,也竞相效仿,“以红铜为之”。
所以,总的来说根据这些记载,苗族银饰的历史应该肇始于明代,普及于清代。也就是从清代开始银饰在各民族(包括苗族)中趋于普及和流行,逐渐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佩戴银饰的风俗。所以我们常看到苗族同胞,不论男女老少,都佩戴银饰。

苗族银饰的加工是苗族民间锻制技艺,自古以来都是在家庭作坊,由男性银匠手工锻制完成。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,工艺流程非常复杂,即使是同一品种,也往往有若干种造型。
论工艺,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有錾刻和编结两种。根据錾刻或编结工艺的需要,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,银条或银丝。一件银饰少则需要十多道,多则需要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,包含铸炼、捶打、錾刻焊接、编结、洗涤等环节!
朋友们,三十道工艺啊,够复杂吧!
而其中錾刻工艺的银饰,银料多以实心的块或面材模压而成,呈现厚重的造型,在银片上錾刻精美的纹饰。而编结工艺的银饰,银料是将银条拉丝而成,通过编丝呈现各式线状的纹饰,玲珑剔透。

细件是指需要精细加工,或指小件银饰,其中包括大件银饰的配件等,如银铃、银花、银雀.银蝴蝶、银针、银泡、银链、耳坠、戒指等。但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,如大银角、空心、泡花的项圈,虽是大件,但也需錾刻等精工细作,更是精致细腻,巧夺天工。

其实,我的本意也不是说非要拿我们的工艺去和别人的比个高低出来,毕竟,每个工艺都是凝结了很多代人的心血,都应该赢得我们的尊重。我只是希望通过分享让朋友们知道,我们也有很厉害的银饰,它叫苗族银饰。